Ramie
苎麻

繁体:苧麻
拼音:zhù má
英文:Ramie, China grass
学名:Boehmeria nivea
科属:荨麻科苎麻属(Urticaceae / Boehmeria Jacq.)

苎麻,为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亦名山麻、青麻、白麻、白头青、天青地白草、片麻、苧仔、线苧、银苧等,海外俗称中国草(China grass),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植物之一。

苎麻原产于中国,其栽培与利用的历史为4000年以上*,至今中国仍为全球苎麻的主产国,全球产量占比约80%~90%。全世界目前发现有120多个苎麻品种,其中亚洲约有75种,中国有32种11变种,在21个省区中均有分布,且以南方为主,世界各地的苎麻均为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的后代。

苎麻为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适宜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生长,一年可收三次,其茎干中的韧皮纤维品质优良,细长柔韧,富于光泽,拉力强,吸湿散热快,透气性好,具有轻、薄、滑等优点,且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效,极为适合绩织为布料。以苎麻织造的布料,古代叫「苧布」或「紵」,因其轻盈透气、清凉舒爽,极为适宜夏季穿用,因而自元明时期起被称为「夏布」。

*迄今发现最早的苎麻织物为1958年发现于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苎麻织物残片,时间为4700~5000年之前;1975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有苎麻绳索及苎麻叶,时间约6000年以前。1988年在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出土有距今有6000多年的粗麻编织物。

苎麻叶片接近圆卵形,先端渐尖,有的类似心形,边缘为锯齿状,表面粗糙,背面有白绒毛。图:维基百科

Ramie’s Botany Description
苎麻的植物学描述

(一)性狀
苧麻亦稱野麻(湖南)。屬蕁麻科。亞灌木或灌木(在廣東、雲南、海南島、台灣等地,殆為木本)。高六尺、小枝密生有毛。葉對生,闊卵形,長二寸四分至四寸五分,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闊楔形,邊緣有粗鋸齒,表面粗糙,背面有白絨毛,葉脈、葉柄亦均生毛。花雌雄異株(应为雌雄同株),圓錐花序,長而下垂,花單性,小形,而無花冠。果實為小形瘦果。

(二)效用
剝取其皮,以製纖維,可以供織物用。湖南瀏陽、江西萬載、四川隆昌所出的夏佈,都是由苧麻纖維織成的。

除了绩纱织布,苎麻的根部可作中药,清热解毒,有一定麻醉作用。此外,苎麻叶可用作饲料,麻杆可作引燃料。

(三)產地
產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廣東、雲南等省。

——《主要經濟樹木》(其二·特別樹種),陳植 編著,商務印書館出版,上海,1952.10

COTTON AND OTHER VEGETABLE FIBRES: Their Production & Utilisation. By Ernest Goul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partment, Imperial Institute. London, Murray, 1919
Boehmeria Nivea 苎麻(SUMMERWOOD)
苎麻-中国植物志(SUMMERWOOD)
苎麻,《中国植物志》第23卷,1995
苎麻茎干(SUMMERWOOD)
苎麻茎干
苎麻片
苎麻线
苎麻纤维细胞-横断面(SUMMERWOOD)
苎麻纤维细胞-纵断面(SUMMERWOOD)

Ramie Fiber’s Property
苎麻纤维的特性

作为传统的纺织纤维,苎麻纤维具有如下特点:1)苎麻纤维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湿快,所以穿苎麻织品有凉爽感。2)苎麻纤维强力大而延伸度小,它的强力是棉花纤维强力的 7~8 倍。3)苎麻纤维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而且轻盈,同容积的棉布与苎麻布相比较,苎麻布轻20%。(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以下资料主要摘录自李宗道编著《苎麻》(1953)及《苎麻和黄麻》(1957):

长度:纤维越细长,品质越优良。在各种麻类纤维中,以苎麻的纤维最为细长,平均在6~60cm左右,长者可达1米。在天然纤维中,苎麻的长度仅次于桑蚕丝,为植物纤维之王。
细度:纤维越细,其横截面上的纤维根数越多,品质越好,强力也越高。据测定中国苎麻纤维的支数为1600支*,相对于棉纤维较粗,为棉纤维的25%~33%左右。
颜色:苎麻的颜色有白、青、黄、褐等,深浅不同,一般为青白色,脱胶漂白后则颜色纯白。
光泽:苎麻纤维表面光滑,纤维细胞切面呈圆形,故光泽强。麻纤维中,苎麻的光泽最强,其次为亚麻、大麻、洋麻、黄麻等。
强度:苎麻纤维的强度比棉花大8~9倍,平均为45克,是所有韧皮纤维中强度最大者。在入水浸湿后,强力甚至会增加到47%,近乎一半。
弹性:苎麻纤维的弹性小于绢丝,但大于大麻(汉麻)、亚麻。
断裂伸长率:断裂伸长率越高,越能承受外力冲击,纤维不易断裂。苎麻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平均为3.5~4.0%,为天然纤维中最低的。
吸湿性:相对湿度在88-89%时,黄麻吸湿量(含水性)为23%,苎麻18%,亚麻13.9%。苎麻纤维较绢丝、棉花的水分吸收力慢而小,而水分散发则苎麻较快。通俗说,即苎麻的过水很快,属于自然快干型。有研究表明,苎麻织物的吸水速度为棉织物的1.09倍,而散湿速度为棉织物的1.29倍。苎麻纤维浸水后阴干需3.5小时,而棉纤维需6.5小时。
导热性:苎麻对于热传导比较快,富于凉爽性。
抗菌性:苎麻纤维含有叮咛、嘧啶、嘌呤等元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用苎麻的单纤维支数大多在1800Nm以上,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培育的「湘苎3号」和「湘苎7号」的支数为2000Nm,但仍未能培养出2500Nm以上的高质量苎麻纤维;据悉,2008年日本人在马来西亚培育的品种「潘卜尔」的单纤维支数达到了2500Nm。

苎麻的茎(SUMMERWOOD)
麻纤维长度对比(SUMMERWOOD)
纤维弹力对比(SUMMERWOOD)

Ramie Cultivation in China
苎麻的分布

苎麻原产中国,为亚洲植物纤维的主要代表,主要分布于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及热带地区,部分温带地区亦有分布。

中国苎麻产区辽阔,南到海南岛,北到山东,东到东海沿海一带,西到陕西、山西、甘肃等都有种植。据专家调研分析,中国现存的32个苎麻品种之中,以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省区的野生及变异品种最为多,由西南、华南向北逐渐减少,因此推测,云贵高原一带的山林为苎麻种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且最有可能是苎麻的发源地。

除中国外,巴西、菲律宾、印度、老挝亦有小规模种植。

以下图片资料录自李宗道编著《苎麻》(1953)及《苎麻和黄麻》(1957):

苎麻产区分布图(SUMMERWOOD)

我國苧麻產區分佈在北緯21-39度之間,主要產區在北緯25-35度之間,以洞庭湖的東南部,東到江西、西到四川中部為最多,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四省。

苎麻品种的叶型(SUMMERWOOD)

苎麻作物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苎麻加工企业较多的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和冲积平原上,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的种植面积较大。

湖南为苎麻大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曾长期居全国首位。湖南全省各县都有苎麻种植,以沅江、汉寿 、嘉禾等洞庭湖地区为主,其他各县有少量种植。进入2000年后,湖南省的苎麻种植面积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到2008年开始掉头直降,当年种植面积约60万亩,比上年减少20万亩,原麻产量为9.96万吨。2009年再降一半,仅31.5万亩,次年又降一半为15万亩,2011年降到9万亩,产量为2.2万吨。到2021年,湖南省苎麻种植面积不足1万亩(0.67万公顷),以沅江、汉寿为主,且原株洲麻纺厂转型的华升集团目前仍为国内苎麻龙头企业。

四川为我国另一大苎麻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达州地区的大竹县和达县,广安、巴中市也有少量种植。2000年后,四川省苎麻种植面积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到2019年为约19.95万亩左右,占全国总量50%以上,其中大竹县约有12万亩。目前四川已超越湖南,为全国苎麻的首要产区,大竹县的玉竹麻业为近年最新锐的苎麻企业。

湖北各县都有苎麻栽培。过去主要分布在咸宁、黄冈、恩施3个地区,以及武汉、黄石一带,荆州、孝感亦大力发展苎麻生产。其中咸宁、荆州为湖北主要苎麻产地。

江西全省都有苎麻种植,主要产区为宜春、上高、分宜等县和九江地区。其中万载为传统夏布主产地,近年来分宜县大力发展苎麻产业,常年举办麻业博览会,并培育出恩达麻纺等大型企业。

Ramie as a Bast Fiber
苎麻的麻

苎麻与大麻、亚麻、黄麻等一起构成「麻」的世界,即韧皮纤维(Bast fibres),其与剑麻、芭蕉麻等叶纤维(Leaf fibres),以及棉花等种子纤维(Seed fibres)一起构成植物纤维的世界。

大麻植物(SUMMERWOOD)
大麻(汉麻)
Hemp
亚麻植物(SUMMERWOOD)
亚麻
Flax
苎麻植物(SUMMERWOOD)
苎麻
Ramie
黄麻植物(SUMMERWOOD)
黄麻
Jute
大麻纤维(SUMMERWOOD)
Hemp fiber
亚麻纤维(SUMMERWOOD)
Flax fiber
苎麻纤维(SUMMERWOOD)
Ramie fiber
黄麻纤维(SUMMERWOOD)
Jute fiber
植物纤维的世界(SUMMERWOOD)
麻的本义

,一类草本植物的统称,如大麻、黄麻、亚麻、苎麻等。以这类植物的茎皮部提取出的纤维,及以其做成的面料,即称为麻*

* 1)日常生活中有时以「麻」指代芝麻/脂麻,如麻油、麻子。另外2)在古文中,「麻」一般指大麻,而苎麻则称为「苧」或「紵」,但东汉之后,两者已经相互混淆,如今日常生活中的「麻」则笼统包括上述几种不同的麻。3)通常「麻」也包含以叶纤维进行纺织的植物,如剑麻(菠萝麻)、芭蕉麻等,也包括椴麻等树皮,以及葛麻等藤皮。当然:4)如今一般中国人所说的「棉麻」中的麻,或笼统地说「麻衬衫」、「麻布」等,主要是亚麻,毕竟如今亚麻撑起了麻织物半壁江山。

麻的引申义

– 纷乱的;混乱的。如:心乱如麻。
– 不平,不光滑;表面粗糙。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 带细碎斑点的。如:麻雀(麻将)、麻子脸。
– 繁多而琐碎。如:麻烦(头绪多而乱,费事)。
– 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神经末梢失灵的幻觉。如:麻醉、麻辣、舌头发麻。
– 知觉丧失、感觉愚钝的。如:麻痹、麻木、麻药、赢麻了。


Ramie in History
苎麻史略

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西南地区开始种植苎麻,应该为当地原住民如越人、濮人、蛮人等南方山地原住民族所最先发现及栽培。迄今为止最早的苎麻织物出土于1958年浙江省湖州钱山漾遗址,距今约4700~5000年之前,属于越文化;1975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有苎麻绳索及苎麻叶,时间约6000年以前。1988年在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出土有距今有6000多年的粗麻编织物。另外,1970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婵衣,其领、袖部分均为精细苎麻织物,其精细度为经纱每厘米32~37根,距今2700 多年,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麻织物中最精细者。

最早记载苎麻的文献出现于春秋时期,如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陈风》:「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其中的「紵」即为苎麻(繁体:苧麻),「沤纻」即对苎麻进行脱胶漂白的工序,以去除苎麻纤维中含的木质素、果胶等杂质。与《诗经》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则记载:「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等,表明当时朝廷设有专职管理大麻、苎麻的种植与绩织事务的官员「典枲」,「枲」即大麻的雄性,代表麻类织物。公元前五世纪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子产献紵衣」之语,用来赠送的紵衣产自郑国,即今天河南郑州一带,由此可以推想当时的河南气候潮湿高温,属于亚热带或热带,适合苎麻种植。三国时期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此物:「紵,亦麻也,科生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歲種也。荊、揚之間,一歲三收。今官園種之,歲再割,割便生,剝之以鐵若竹,刮其表厚皮自脫,但得其裏韌如筋者。鬻之用緝,謂之”徽紵“。 今南越紵布,皆用此麻。」此后历史文献中对苎麻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元代有《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有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等。

苧麻圖古今图书集成(SUMMERWOOD)
「苧麻圖」,出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三十九卷》
苧麻-徐光启-农政全书(SUMMERWOOD)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关于苎麻的描述

可能远在新石器时代,苎麻种植与绩织就传到了中原地区。东周时期,中原的苎麻产地除了郑国,还有鲁国(淄博),而东南的吴越地区更是以苎麻为其支柱,著名的「浣纱女」西施,即在苎罗山下的溪边为苎麻纱线进行漂白时(即浣纱)为范蠡所偶遇,一时惊艳,至今浙江诸暨仍保留有苎溪、苎罗山等地名。西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哀牢夷出产一种「蘭乾細布」,「蘭乾」即当地语言中的苎麻之意(蘭乾者獠言紵也),后来经永昌(今保山)传至北印度,当地称之为「支那草」,即后世欧美所谓「中国草」的源头。

东汉之后,由于气候变化,北方中原一带的苎麻种植逐渐萎缩消失,苎麻退回到南方的长江流域及岭南闽粤地区,北方则改种大麻(汉麻)为主。当时越地(可能是南越,也可能是吴越)出产一种纯白的苧布,是为「白越」,东汉的邓太后(和熹皇后)曾一口气赠给贵人白越三千端(相当于4.5万米),以换取对方同意自己临朝听政。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出产一种极其轻薄、精细,可卷入竹筒中的「筩布」(入筒细布),有葛有苧,织物本身泛金黄色泽,被誉为「筩中黃潤」,因其织造靡费大量人工,曾为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刘裕所禁止进贡。隋唐时代,苎麻织物的产地主要为淮南、江南、剑南三道,其时江西宜春已开始进贡白紵至朝廷。其时浙江诸暨出产一种「後山布」,即将不同方向加捻的苎麻纱间隔织成,经过缩水处理后形成如谷粒一般的纹路,是为「穀紋」,可能跟如今日本越後地区的「小千谷縮」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进入两宋后,苎麻的种植与绩织技艺以及达到了历史高峰,尤以广西为最。《宋史·食货志》:「準詔课植桑枣,岭外唯产苧麻」,《岭外代答》:「廣西觸處富有苧麻,觸處善織布」。此时,历史上著名的「入筒细布」发展出「花綀」、「穀纑」、「細都」、「弱折」等品类*

元代开始,棉布大面积流行于中国,来自岭南的亚洲木棉「吉贝」(Ceiba/Kapok)、与来自云南的「裟罗」(Salmali/Tula),以及来自西域的非洲草棉「帛叠」(Patta),得到朝廷的大力推广,忽必烈设有木棉提举司等官职专事木棉的栽种与纺织,江南的松江地区亦流传「黄道婆」传授来自海南岛的棉织技艺,此凡种种,到了明代,棉花基本普及到中国各地,棉布取代了苧麻、大麻等「麻/布」的地位(同时也取代了「丝/帛」的地位),成为此后中国人日常穿着最主要的纤维用料。此时,仍然继承下来的苧布、(大)麻布等转型成为专事夏季的「夏布」,而苎麻的产地与技艺,随着岭南闽粤地区的人民内迁(清代朝廷有禁海令,沿海居民需迁往内地)而带至内陆山地,且苎麻也更适合这一地带种植(苎麻不耐风,因此沿海地区并不适合),于是湘赣川鄂等山河交错之地*,仍然延续着这一发源于东亚内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以草织布」的技艺与文化传统。

* 注:「」,南宁地区原住民「溪峒」所绩织的苎麻织物,洁白细软绵长,原住民将细长者称为「綀子」,类似古代的「蘭乾細布」。「」即苎麻纱,「谷纑」可能也是类似于後山布一样带有「谷纹」的苎麻织物。「」即都布,梵语中的Tula,为木棉织造的布料,因此「细都」应该不属于苎麻布,而是木棉布。「弱折」不知为何种织物。
* 「以江西、湖南及閩粵為盛。」——吳其浚: 《植物名實圖考》第 14 卷,隰草类,苎麻,1848 年刻本

「腰机图」
《天工开物》
(明)宋 应星 编著
(明)崇祯十年(1637 AD)

苎麻的织造机具一直维持比较简单、原始的状态,此种腰机在浏阳等传统夏布产区叫做「矮机」,即在最原始的腰机(背带式织机 Backstrap Loom)的基础上,进化出脚踏板(可提综片控制经线开口,根据赵丰等学者研究,用脚踏提综并控制经线,此为古代中国所独有,并在此基础上发明出提花织机),将打纬刀改成筘板(从「杼」改变而来),但腰带(皮幅)仍旧保留,可以通过织造者的身体控制布面的松紧,比由棉织机改造的机具(高机)所织成的夏布质量更好。

清末民初,随着国门打开,西方市场的出现及朝鲜独立带来的巨大需求,苎麻种植及绩织产业转型为以出口为方向,尤其是朝鲜、日本市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苎麻及夏布出口曾达到历史高峰,一直到中日战争爆发。同时,数千年以来的纯靠手工绩织的生产方式,在向棉纺织业学习、借助亚麻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中,并在化学脱胶等关键工艺上取得突破后,现代化苎麻纺织业逐渐建立起来。

中国近代的苎麻纺织业是通过借助棉纺工业设备起步的*

  • 1890年,满清政府设立湖南官布局,建立苎麻、黄麻、亚麻混纺加工厂;
  • 1937年,成立了广东省营纺织厂丝绢麻纱部(广州绢麻纺织厂的前身);
  • 1939年,西南化学工业制造厂成立(重庆苎麻纺织厂的前身);
  • 1943年,上海第二制麻厂(上海国棉九厂麻纺部的前身)成立;
  • 1946年,无锡天源麻纺厂向英国订购亚麻纺纱设备试图纺苎麻;
  • 1958年,建立株洲苎麻纺织厂。至此,我国苎麻纺织形成了规模工业化生产。

1960年代,中国各地苎麻纺织企业借用黄麻纺、 绢纺、毛纺等工艺和设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于苎麻的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本高(其成本是棉纺的一倍左右),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设备未能及时更新,苎麻生产设备和工艺比较落后。

* 呂江南:《我国苎麻产业的兴衰与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业研究所,2012

From East to West
苎麻走向西方

在走向西方成为「中国草」之前,苎麻先向更东的方向流传。苎麻进入朝鲜半岛的时间大约为三韩时代(427~660 AD),高丽时期所有人都流行穿白紵袍(백저포)作为日常便服,此后全民都穿苎麻衣服在朝鲜半岛变得根深蒂固。韩语/朝鲜语称呼苎麻为「모시」(Moshi),元代时曾为中原汉人讹传为「毛施布」,实际上「모시」指的是「牡枲」,即雄性大麻*,雄株大麻的纤维更细软,比雌株更适合绩织成布。随后「Moshi」这一名称漂洋过海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将苎麻称之为「からむし」(Kara Mushi),Kara之名来自伽倻国(也说指 Korea/高丽),以此泛指东亚大陆,不过日语「苧麻」也会音读为「ちょま」(Choma)。

* 《齐民要术》:「麻有雌雄,雄者名枲,雌者名苴。」这里的麻是指大麻(汉麻)。大麻分雌雄,一年生,且一年只能收获一次,而苎麻则为雌雄同株,多年生,一年可收三次。它们之间的分别非常明显,古人常常将大麻的名称用于苎麻,这类张冠李戴的混淆在古代比较常见。

苎麻的种植与绩织文化可能随着侗傣语民族(如傣/泰族、壮族等)的南迁而流传到中南半岛,在马来半岛,「中国草」(白麻)培育出更适合热带地区的变种青苎麻,马来语及爪哇语称之为「Rami(意为麻,有说法称与福建话的「麻」有关),这一称呼在1810年代为欧洲人收录,成为今日「Ramie」一词的源头。

古印度很早就知道这种植物,《罗摩衍那》(Rāmāyaṇa)的时代(公元前三世纪)即有记载,公元四世纪时剧本《沙恭达罗》(Shakuntala)即有提到种植苎麻,被称为Rhea、Popah、Khunkoora、Kurkunda等等,在今阿萨姆及北孟加拉一带,苎麻很早就从云南永昌(保山县)传入,被称为Cina Rhea,即「中国草」。据学者研究,大约13世纪晚期,马来半岛的苎麻亦传入今印度东北的傣族政权阿洪姆(Ahom Kingdom,他们自称Ha Siam,意为暹的领土),即今阿萨姆地区。因此阿萨姆地区有两种苎麻:古蜀国时期传来的白苎麻,近世从马来半岛传来的青苎麻。

169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e Eberhard Rumphius)在其著作《安汶岛植物》Herbarium Amboninense首先以科学的方法描述了苎麻,并且将其命名为「Ramium Majus」。随后1737年,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é)在《克利福特花園》Hortus Cliffortianus将苎麻的学名定为「Urtica nivea」。然后在1828年,为纪念德国植物学家奥尔格·鲁道夫·波默(George Rudoph Böehmer),法国植物学学家查尔斯·戈迪霍-博普雷(Charles Gaudichaud-Beaupré)将苎麻的属名确定为「Boehmeria Nivea」,后缀种名「Nivea」为拉丁语雪白之意,即苎麻叶面背后的白色绒毛。

1733年,苎麻首先由东印度(即今日印度尼西亚)传入荷兰,然后1844年传入法国,1850年传入德国,1851年传入英国,1860年传入比利时,1857年从爪哇传入美国,种于华盛顿植物园。

1869年,英属印度当局为一台能令人满意的苎麻剥麻机悬赏5000英镑。1872年一台样机遭到失败。1879年第二台样机也早同样命运。后来,印度取消了此项奖金。在1888~1894年间,法国生产了四台样机,但没有一台能令人满意。1896年,法国人将剥麻机以福尔式(Faure)改进为手喂式拉斯巴多(Raspador),并于美国取得专利,这台机器成为广泛应用于日本、巴西和菲律宾改良模型的先驱。

Ramie and Its Manufacture. By J. M. Dempsey. Ind. Fibres Review. 1975

美国人在1895年发明的苎麻脱皮机械(剥麻机)
1956年在佛罗里达州苎麻种植园,以大麻收割机改造的机器正在工作。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