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aftsmanship of Xiàbù
夏布的工艺

苎麻为原料、手工绩织的夏布工艺,自数千年前存留至今,基本技艺仍保持不变,均列入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流传至日本、韩国的同类绩织技艺,已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纺织界公认的「活化石」。

在中国的苎麻主产地,大多苎麻品种可一年三收,从栽培到收获属于农业,而关于夏布工艺是指从收获苎麻开始,直到织染成布的部分。
其绩织工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纱线织造染整等,其工序分别为刈麻、刮青、漂麻、开麻、绩麻、团絘、整经/牵梳、穿筘、刷浆、编综、织布、漂洗、染色、砑光等等,细致划分有三十多道工序。各地夏布工艺及名称、手艺、工具、次序均有所差异,未有一致而清晰的行业标准,且很多工艺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也缺乏科学的、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更乏人专事研究。事实上这一前现代时期形成的纺织文化,没能对今天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反而一直在衰退。今天我们能看到、找到的夏布工艺,相对于历史上的顶峰时期,已经是一种残存的、不完整的、经过调整变化后的遗迹形态。也因此,各地夏布工艺纷纷入列「非遗」,其价值主要在于文化层面,已非经济层面。这里所表述的夏布工艺,约为1980年代以前各地夏布从业人员的通行做法。为叙述方便,这里以浏阳夏布为主,大致展开描述。


一、刈麻 Cutting

择一株苎麻,将其顶端叶子剥除。 将麻杆拦腰折断,以食指分出麻皮与麻杆,将麻杆上提,顺着麻皮捋向尾端,得到半截麻皮。 再顺着麻皮向下扯,剥离出下半截麻皮,到根部时,稍稍用力一撴,将麻皮从根部扯出,得到整片麻皮。 得到若干麻皮后扎成捆,入水浸泡半日留用。

  • 近代亦将剥麻法分出两种:一为田间拦杆扯麻,二为砍麻成捆后携至工场再行剥麻。

手工收麻

二、刮青 Decorticating

以刮刀(苧刀)、竹筒为工具,刮去外层青皮,留取其韧皮部。 「以右手大指套竹筒,竹筒上衬箬一片,右手掌抑握刮刀,左手就清水盆内取麻皮数茎,置之于刮刀之上,大指以竹筒压之,左手拖麻,将其粗皮刮去。麻尾既净,复倒持刮其麻头,粗皮皆去。」(浏阳麻利述)刮麻时,外皮朝上,大拇指戴着竹筒压着。刮好的麻,置于阴凉处。若麻过短,不能成片,谓之散麻。
川渝等地有刮麻刀架,效率更快。1950年代为现代苎麻工业的需要,发展出剥麻机,政府曾大力推广。现沅江、汉寿等环洞庭湖一带,剥麻机已经基本普及,手工剥麻比较罕见。(然而传统夏布产业仍然以手工剥麻为多,相较于现代工业,夏布生产所需苎麻的规模较小,且质量要求更高。)

  • 刮麻之后有连麻、烘麻等工序

剥麻

刮麻

三、漂麻 Bleaching

以漂洗日晒的方式,将麻纤维内的胶质、木质素、灰质等去除,为最古老的脱胶法之一。 1. 置麻近水斜岸有青草处,以清水漂之,晒干。 2. 如此又漂又晒,每日七八次,一个礼拜之后,其麻自白。 3. 若更求其白,则用些须黄牛粪浸水漂数次,洁白如雪矣。

  • 《诗经》中的「东门之池可以沤紵」算是原始的沤渍法,同时期《考工记》记载有用灰练法,即以楝叶灰、蚌壳灰交替浸泡数日,后以井水漂洗日光暴晒数日进行脱胶。此外还有水练法:麻缕以温灰汁水浸泡七天七夜,然后白天放在阳光下暴晒,夜晚悬挂到井里,如此再经过七天七夜而成。浏阳的漂麻似为「水练法」的遗存,民国文献记载浏水性质偏碱性,利于漂白。
  • 宋代方法则是以石灰拌和放三日,洗净后再以石灰煮熟,然后洗净,再以竹簾托底漂浮于水面,落日收起沥干,如此数日,算是当时的化学脱胶法。
  • 注:此项工序大多在绩麻之前进行,有的地区在绩麻之后。总之从刈麻到漂麻都是男人的工作,此后的做线阶段(绩工)即女人的工作。

漂麻(韩国)

原麻的曝晒漂白(台湾)

四、开麻 Separating

先将(漂白处理后的)麻片置于水桶中浸湿,以手指将麻片从中间撕开,梳成如灯芯般粗细的麻缕,再绕成麻圈,留待绩麻之用。若搓麻绳、打草鞋,从此时即另行工序。


撕麻

五、绩絘 Ply-joining

将麻圈浸于一碗清水中,以指甲将麻缕从头至尾擘开成细丝,毋须做到丝丝匀称,细致如一。 丝缕务必首尾一致,整齐排列于膝上。「以一丝之头搭一丝之尾,用手捻接成线缕。」两根纱线首尾相接,左手端线头开叉,右手端先与分股者合捻,为Z向,再合大股为S向,如此相互咬合,纱线就「绩」成了。4. 如此捻搓不断,绩后的纱线在身旁篮子内累积成饼状,注意留出的最初的头绪,为防止吹乱,以白米或沙压之。「有不匀者,量其粗细,头尾相互搭配,自然可使其匀称。」

  • 絘,说文解字注「绩所缉者」,将略粗的麻缕,撕开接续,做成的纱线即可称为「絘」。谭嗣同的《浏阳麻利述》:绩之成麻,谓之絘。浏阳话念zǐ,普通话念cì。
  • 注:绩麻是夏布工艺中最核心、不可取代的部分,也是在成纱工艺上,麻织物的「绩」,与棉、毛织物的「纺」,以及丝织物的「缫」最为明显的区别。

绩麻

六、团絘 Balling / Rolling-up

将絘(麻线)绕成一团球形,分经絘和纬絘,前者大如纺锤,后者小若碗口。将事先备好的小竹筒,直径约一寸3cm,一头大一头小,从小头顶端破边缘处破一个小口,卡住麻纱的头绪。将篮子内饼状的麻线整个托于手上,整个翻转过来,从最初的头绪开始绕纱。左手持竹筒,右手将头绪卡在小口上,先横向缠绕竹筒,再从上往下,斜向缠绕。此时双手并用,绕线越来越大。当麻纱在竹筒上绕成大小如菜碗时,即可将絘团取下,注意留出头绪。给纬纱绕絘团的竹筒细小如铅笔,缠绕成茶杯大小时,在絘团腰部绕紧数圈,形如小葫芦。

  • 浏阳乡间亦将纬纱称呼为「芋」,可能因做好后的纬纱团的形状像芋头,川渝地区亦称呼为「麻芋子」,此工序因此称为「挽芋团」。

团絘、做麻团

七、整经 Combing

绩好的经纱团,从中心内拉出头绪,合多股打结,在整经台的柱头上套住,然后交叉,将纱线分出上经线、下经线,如此在整经台上来回牵线,留出布匹所需长度。如此分组(缟)牵线,达到布匹所需经纱数量后,收起挽成链条状,准备穿筘、刷浆。始终要注意纱线的头尾方向,以免织造时因方向不一致而产生打结、断纱等问题。

  • 缟,即一组形成交叉的经线,一般缟有20根或更多,这样方便计算经纱数量。比如布幅30公分的布用到800根经纱,则需要40个缟。

整经

八、穿筘 Reeding

将挽成链条状缟捆解开,用两根小竹竿(缟竹)分开上下经线,固定于羊角(卷经轴),以竹制的筘针(Reed hook)将纱线一根根穿过竹筘的筘眼,然后打结以备刷浆。注意每个筘眼穿两根纱线。


穿筘

九、刷浆 Brushing

苎麻纱线容易起毛,需要给纱线刷上一层米浆,使之织造起来更加便利。首先将备好的早稻米煮成米浆,然后将「羊角」(转经轴)上的纱线打开,在两个架子之间拉直,然后一手提起特制的刷子(铁扫把、纑刷),另一手则舀起米浆,以刷子的根须拨动浆料,使之均匀地喷洒在纱线上,一遍过后后再以刷子蘸米浆,压在纱线上拖动刷一遍,再然后一手往上撑托纱线,一手持刷子压着纱线,合手又刷一遍。刷线过程中须注意断纱等现象,此外也要注意刷浆的方向,务必保持从头到尾的一致。
浆好的纱线令其干燥之后,需要用梳筘梳一遍,务必令经线每一根根都干净清爽,互不粘结。

  • 目前川渝地区以「排浆法」为主,相对更加便利、快捷,适合小批量生产。上述为老式的「刷浆法」,耗时费力,多为男性主力。另,纬线无需刷浆。



刷浆

排浆

十、编综 Heddling

织布前需手工编综线。以若干小竹片(浪纱片)卷上羊角,放在织机抬肩上,将筘板后打结的头绪捆扎在「捆方」上。接着再将综线编好,以相连接的两根竹子确定综线距离,八根下经线为一组,将其吊缚于综梁子上,吊综完成后之后上线束、鱼子、装筘框,以及注意将缟棍插入上下经线之间。
至此,即可开始织布。

  • 目前部分织机已开始尝试钢综。

编综线

十一、织布 Weaving

夏布织机保留了原始织机(腰机)的腰带。经线固定好后,将腰带(腰皮)扣上,将装好浸湿过后的纬纱,置于船型梭壳内,从梭眼中牵出纱线,一手撑住筘框,一手投梭,同时脚踩踏板以提起综线,形成经线上线之间的开口(梭口)。如此两手交替、脚踏仰合,身体通过腰带将经线拉直,双手左右交替,身体前张后弛,在有节奏的「机杼声」中,布幅即逐渐织成。注意,纬纱(芋子、芋团)须先用水沾湿,纱线须干润适宜,过湿则纱易断,过干则织布不密。织布过程中随时需要处理断纱、毛刺、分疵等问题,需要准备织布刀、毛刷,以及控制布面的布撑子(竹绷子)。

  • 织布工序皆为女性,自古即有「织女」一说。织布不宜在正午白昼,而早晚最相宜。
  • 一般用于织造夏布的织机被称为「矮机」,有称为天平腰机、卧机、斗型织机等,与宋应星的时代无甚差异。川渝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式的「高机」,有四个踏板,即可以织造斜纹布,甚至可以提花,采用飞梭(Flying shuttle),筘板均为钢制,且宽至1米,织造更加快速、高效,且布面宽广,此类高机于改革开放后大量普及,已与矮机成对半之势,可能改造自外地的棉布织机,或疑为满足日韩大量需求刺激所致。
  • 另有「春布」者,为棉苎交织,《浏阳麻利述》记录为经苎纬棉,《浏阳乡土志》则记录为经棉纬苎,而在岭南地区,棉苎交织者被称为「鱼冻布」。此外在韩国有丝苎交织物,亦称为「春布」,为经丝纬苎,而据《鄞中日记》所载,丝苎交织向为瑞安所擅,一般为经苎纬丝,甚为有趣。

织夏布

明代《天工开物》中的「腰机」

十二、漂洗/煮练 Bleaching

织完布匹后,先用石灰水浸一夜,再用大甑蒸半天(注意不是煮),然后再去河边漂去石灰后晒干。一般蒸一次即可退浆,也可多次。如为了漂白,可在河溪岸边,如漂麻一般,以活水漂洗、日光曝晒,如此反复数日,令布面漂至纯白即止。注意水质以偏碱性为佳。据记载,浏阳乡村曾采用燃烧褐煤的方式纁制苎麻布,因褐煤中含有硫磺,这是一种古代以硫磺「纁白」的工艺。漂白后的夏布从高处悬挂,下方以重石拉直布面,使其布面无褶皱、布边笔直。
若在退浆之后,将生布投入若干中药、石灰水中,即「煮练」。在古代,大麻苎麻的煮练工艺源自丝织业,与前述「漂麻」类似,以脱胶为主要目的,以化学方式去除苎麻纤维中的木质素、灰质、杂质等,令布面变得柔软贴肤。现代苎麻工业中,有化学脱胶法、生物酶脱胶法等,而后续的「砑光」及「捣炼」等方法为物理脱胶法。目前中国出产的大部分夏布均不作煮练或捣炼处理(日韩等市场有他们自己的处理工艺)。

  • 退浆后无漂白的即「生布」,如纱线较粗,就是古代五服中的「斩衰」所用之布;而漂白后的粗布,就是「齐衰」所用。注:漂白、煮练、纁白等工艺应于春夏相交时节为最佳。

浏阳河边的漂布晒布

漂布

煮练

十三、染色 Dyeing

漂练后的苧布就可直接穿用,若染色则需送至专业染坊操作。民间一般就染蓝——在湘赣交界地区,种蓝者与栽麻者为同一类人:客家人,一般在山上住草棚,被称为「棚民」,久了就留下来,因此也将闽粤一带的苎麻绩织与蓝染技艺留传下来,因此山民穿着大多为麻的本色、白色,深浅不一,再多即为各种蓝色。蓝草一般为马蓝,或有蓼蓝,均有专习染布匠人建染缸、染坊,为远近乡民提供蓝染、柿染、褐染(树皮等)等服务,甚至还有砑光、踹布等技艺。蓝染无需煮染,反复多染几次,颜色逐渐加深,亦有加入醋酸汁以固色等方法。如按苗侗等民族习惯,则另加煮后的牛血(胶)、鸡血等为布面上胶,令其逞亮如盔。
在古代,细夏布曾有夹缬、绞缬(扎染)、腊缬(蜡染)等防染花纹处理,可染出不同风格的花纹图案来,此外,在纱线阶段即可染纱作色织布,或扎经扎纬作絣织布(Ikat),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


用蓝草(马蓝/板蓝根)制靛

蓝染

十四、砑光 Stamping

如上所述,对布面作物理性的捶打、滚压,使之柔软(由生变熟),即为砑光——可为布面赋予一层光亮。苎麻夏布本身自带光泽,砑光主要为其变柔软。至今西南少数民族均有为家机布进行捶打的习惯,与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所示为同一个工作场景。明清时期汉地纺织业中,这一工作演化为踹布、踩布,布匹以轴卷起,置于凹形的承布石上,再将元宝石(踩布石、砑光石)压上,踹布工双足踏于元宝石翘起的两端上,不停晃动,令重达千斤的元宝石碾压布轴,如此重复往返,分段碾压,布匹因此变得紧薄而光亮。

  • 苗族中的革家民系有用鹅卵石在布面上来回磨练,原始而轻量的砑光方式。

踹布/砑光

十五、整理 Finishing

在现代的纺织工业中,后整理一般为预缩、拉幅、热定型等,而手工织造的夏布,基本没有后整理,有也是上述织后的工艺如漂洗、煮练、染色、砑光等等,在最后阶段,可能就是拉幅,即布幅宽度一致,布面无皱纹,布边没有明显弯曲等,在整理过毛刺、疵点、线头等,即可卷装,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或由布庄收购后售往外埠——传统夏布一般为家庭织造,即家机布,主要作家中蚊帐,物品包裹,精细者则裁制成衣等,专于市面出售的夏布则较为专精,因应市场需求而作不同形制。


整理

Documents for Craftsmanship
夏布绩织工艺文献

我们寻找的一些记录苎麻夏布绩织工艺的文献。

浏阳麻利述

近代维新派志士、浏阳人谭嗣同记载的浏阳夏布

練麻辨證說

来自韩国的古籍,记载了朝鲜时代的苎麻绩织工艺

醴陵乡土志·夏布

民国时期关于醴陵夏布的记载

The Story of Ramie: From Seed to Finished Garment

十九世纪外销的通草画册,记录了当时的绩织工艺

Ramie, Rhea, China Grass, or Nettle Fibre

一百年前发表于曼彻斯特的一篇关于苧麻工业的论文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